名画搜索:

大俗则是大雅八大山人诗偈选注

五、《题梅花》
碧莲花竟雪天开(1),又到寒严放早梅(2)。
大抵春回俱一致(3),只教迸散白雪堆(4)。
印章:雪衲、刃庵。

见载:汪子豆《八大山人诗钞》4页。周士心《八大山人及其艺术》158页。台湾《故宫文物》1996年八大山人专辑40页。
----------
(1)碧莲花:碧,青绿色。碧莲花即青莲花,产自印度。梵文UTPALA,青莲是其意译。即青色之莲花。因其叶修广,青白分明,有大人眼目之相,故取以比喻佛之眼。《法华妙音品》:"目如广大青莲华叶。"故后世的释门弟子常用此比喻眼睛。如《维摩诘所说经》卷上:"目净修广如青莲"。梁简文帝《释迦文佛像铭》:"满月为面,青莲在眸。"另一说为佛菩萨所坐之莲台。竟:副词。竟然,竟自。雪天开:此为佛家一偈。指佛临于不易的艰难时刻,犹若寒冬雪天碧莲花开放。
(2)梅:梅花,梅开三九严寒,而诗人所绘又早于梅开之时,故说"放早梅"。"梅"读南昌方言"MAI"合其韵。
(3)大抵:大都,大致,大概。《史记·老子传附庄子》:"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又《太史公自序》:"诗有三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汉书》又作"大氐"。俱:全部,都。
(4)只教:只,仅仅,独有。教,作叫解。迸散:迸指走散,逸走。迸散即走散、散开。白雪堆:此指花蕊和树枝上的积雪。堆读南昌韵"DAI"。则全诗韵脚均合。

  说明:
  该诗如用普通话韵读,则只上阙与下阙合韵,如用南昌方言韵读则全诗韵合。故当视为是诗人用南昌方言韵所写。诗是题在一枝梅花页上,颂扬梅花是这首诗的主题。诗的开篇说绘这幅画的思想背景,由画了雪天开放的梅花而引起对雪天难开碧莲的遐想,在这里,也许诗人因为该册页的其它画是在别的时间所绘,如夏天所绘的西瓜等,由此才想起好不容易在大雪的今天又开(画)了一枝梅花,因此用佛开眉眼的偈法来说这幅梅花产生的背景和诗人自己的心情。遁入佛门十多年来,诗人已?quot;竖佛称宗师"的庙宇长老,自然在写诗行文时多有流露。前句的交代铺垫了第二句的正题,都在说花,所以有"又到"。旨在说明梅开二度的意思,这个梅开二度当然指的是前句所言的碧莲花而言的诗人自己所绘梅花。碧莲花开和梅花绽放都是因为有春回大地一样的原因,尽管经过严寒,但是压在雪堆下的花朵,仍然是会有迸散积雪傲然绽开。诗人说花绽放,不如说诗人在说自己的心情好转和自己所处的环境形势好转,只有环境的相对好转,心情才能相对好转,这才有绘画的情绪和可能。这是该诗题在《传綮写生册》上明显流露的情感。事实也正如诗人所述,从甲申之变的残酷到顺治的已亥(1659)清廷对全国的统治已逐步走向稳定,明王孙的大逃亡已逐步走向过渡到让明宗复旧回原籍的相对宽松的政策。这也正是诗人有心情题诗作画,来对自己进行总结的前题。诗人在颂扬傲雪独开的梅花的同时,将诗赋于了庆幸自己遁入佛门隐藏的意义。借着这块方外之地的庇护,才有今天迸雪初放,重画梅花的窃喜之情。这种情绪着重反映诗中的便?quot;只教"二字,寻求庇护的目的,是在盼望回春的可能。佛开蒙昧与钝置,犹若梅迸霜雪。当然春回大地也是必然的事了。

六、《题玲珑石》,又名:《题奇石图》
击碎须弥腰(1),折却楞伽尾(2)。
浑无斧凿痕(3),不是惊神鬼(4)?
印款:灯社、雪衲。

见载:《艺原苑掇英》十七期7页。台湾《故宫文物》1996八大山人专辑40页。
----------
(1)须弥:即须弥山。也作"修迷","苏迷楼",佛典中的山名,又译为妙高山、妙光山。传说山在海中,上为帝释天所居,四周有四天王居所。须弥也可用来比喻佛等。《三藏法数》载:须弥为"十山王"之一谓"此山为纯宝所成。"又曰:在"南瞻部洲",处大海中,上高八万四千由旬(每由旬为40里),"四天王居山腰四面,仞利天在山顶。"又据载:楞伽为锡兰岛本名,岛上有山,海拔五千由旬,亦即"佛说楞伽经之所在地。(见香港佛经流通处印行,僧竺摩鉴定之《佛学常见词汇》与新出之《佛学大辞典》所载内容基本同)。又说楞伽九山八海,山水相间,周围八山八海为铁围山,拱护中心之须弥山,山顶为帝释天所居。"
(2)楞伽:一指山名,在狮子国(即锡兰岛),高五千由旬,为佛说楞伽经之所在。"楞伽"有险绝难人之意,凡人不可往。《三藏法数》说:"唯神通方能到"。二可指《楞伽经》,为佛人楞伽山所说的经典,该经被菩萨达摩用来作为禅宗"印心"的根据,故禅宗亦称楞伽宗。从诗人前后对仗的角度考虑,当以指楞伽山为确。
(3)浑无:浑,简直。浑无,一点也没有,完全没有。斧凿痕:斧头与凿子,指用斧头劈凿子凿出来的人工痕迹。
(4)惊:惊吓,惊恐,吃惊。神鬼:佛教观念中认为,道行、德行高者往生后(死后)即升天为神,道行、德行差者往生后则下地狱成为厉鬼。此有惊天地,泣鬼神之意。

  说明:
  一块占据着画面五分之三且莫名其妙的石头,诗人硬要将它说成是来自神仙居住的处所,这便是这首诗有趣和要我们来讨论的地方。
以往,象这样的题材和这样章法的作品是极为少见的。文人画与世景画的区别即在于此,她可以信手拈来一样你完全不为所动,极不起眼的东西,成为作者将情感赋予其中的对象。也可以将一件具象的东西按照创作者的主观意图,任意地使其变形,夸张或是完全的抽象起来。在诗人之前的各代里,对于文人画的形成和发展,许多大家都有过可贵的探索和贡献。但是,真正让文人画从圣坛上走向民众,并使之得以全面和飞速的普及发展,八大山人是做得最好,且贡献巨大和任何大师都无法比拟的。象这样一块连作者都说不清楚是什么石头的一张画,如果作者没有将其全部的情感附着在里面,你能说这块石头意味着什么意义吗?!回答显然是不能肯定的。但不同的是,诗人不仅将石头赋予了自己的情感,使这样一张原本不可能产生任何思想的怪石不仅有了灵魂,而且使欣赏者在细细的琢磨和品评之余,具有了完全不同于世景绘画中逼真具象给予的全新感觉。当然,这种感觉除了其新奇表现手法和独特的取材形式外,题诗给予的明确启示则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在题诗给予的明确启示则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在诗的题示中,诗人自己围绕着自己所绘奇石的属性,虽然明显地存在着完全与读者一样的难以肯定的态度,但是,狡黠的诗人却硬要说:这块没有人工斧凿痕迹的天然奇石,是从击碎的须弥山腰而来;是从折却的楞伽山所得。浪漫的情怀里,不能不让人感觉到诗人从自身佛门的角度来举例和来隐喻。借石头的玲珑剔透,洞空怪异来阐发自己的思想。须弥楞伽都是佛和神聚集的地方,因此,诗人对照前提便诙谐地说,没有惊动这些圣山上的神鬼吧!联系该册页前后的题诗,有一种暗寓是值得重视的,这就是,诗人是有意识地在将自己与奇石作比喻。在这四句偈语似的诗里,结合整个《传綮写生册》中的前后题诗,我们不难发现,诗人在诗中流露出来的性格中的那种羁傲不驯的个性和独特的思维方式。许多学者在释读该诗时往往都将?quot;浑无斧凿痕"解释为诗人在暗喻自己的绘画无雕琢之感,似是一篇论画的绝句,然而当你纵观诗人的所有绘画和作品,哪一件不是完全摆脱了现实生活而经过精心雕琢而来的?因此说,这种理论是不切实际的,再则从整个《传綮写生册》所描写的内容和涉及的事件来看,我们不难看出整个册页给人的印象和所有的信息,都是诗人在试图通过这个册页向世人倾吐自己三十四年来的生活经历和遭遇。 七、《无题》(1)
月自不受晦(2),澹烟蒙亦好(3)。
俯仰+晴轩(4),篱根空皎皎(5)。
此时世上心(6),所习唯枯槁(7)。
谁解惜其花(8),长夏恣幽讨(9)?
款识:灯社释传綮。
印章:刃庵、释传綮印、灯社。

见载:汪子豆辑《八大山人诗钞》4至5页。周士心的《八大山人及其艺术》153页。
----------
(1)该诗为《传綮写生册》第十四页,全页无画,仅为书诗。
(2)不受:佛门作"空"讲,空即"没有"。指没有受到。佛典多有此用法,如《法华义疏》:"心无爱着,故名不受。"晦:农历每月上旬、中旬和下旬,即塑、望、晦。晦,后指每月末的最后一天。该天月亮完全隐没。后世常用该词来指昏暗。此句指月悬若明镜,没有受到晦暗的影响。
(3)澹烟:淡淡烟雾。稀薄的雾烟。蒙:遮盖,指烟雾的蒙蒙胧胧,不清楚,模糊。亦好:很好,也好。
(4)俯仰:低头和抬头。泛指一举一动。+:探视。此作看解。晴轩:晴朗。轩,高大。
(5)篱根:篱,篱笆。根,指篱笆的下部分。皎皎:白而亮。指月亮映照而言。形象思维的语言,形容篱笆在月亮映照下的影子和透过来的月亮。
(6)世上心:佛家用语,指世俗,世间之人所想。世人心。此处诗人兼有自喻之意,指自己的想法。
(7)所习:所,助词,与"习"字构成体词结构,如:"所闻""所干"同。此指所学习或所修行之意。枯槁:修行的一种方式,亦曰枯槁禅座。指修禅者长坐而不卧,将万事放下,形若枯木的一种打坐方式。《五灯会元》:"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
(8)谁解惜:谁,发语词,又可作"哪一位","什么人"。解,知道,了解。惜,因后有"花"词,可作"怜惜"解。谁解惜,亦可作"谁昔"解,指畴昔和从前。《诗·陈风墓门》:"知而不已,谁昔然矣。"其:代词,作"它","这个","这朵"解。指后面所说的"花"。
(9)长夏:农历六月。《素问·六节藏象论》:"春胜长夏,长夏胜冬。"注:"长夏者,六月也。"也泛指夏季。恣:放纵,无拘束,任意。恣肆骄横。任意胡为暴戾。幽讨:幽,昏暗,浑暗。《易·困》:"幽,不明也。"《荀子·正论》:"上幽险,则下渐诈矣。"注:"幽,隐也。"另作"沉静","安闲"。杜甫《江村》:"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诗人此处所用当与杜工部同。讨;索取,希望获得。 说明:
这是一首没有著名具体对象而写的无题诗,诗的开篇以月亮为话题,用赞许的口吻说:月色一点也没有受到晦影的侵害。说白了,就是诗人在说:皎洁的月色真好啊,淡淡的烟雾(夜霭)也不错。抬头举目之间,那晴朗的夜空中,月亮挂在天上,显得是那么地高,那么地大,那么地静谧。低头再看看那插在围墙边的一根根篱笆,它也在月光的映照下面,从那间隔的缝隙里,透漏着一片一片的皎皎白光,好一派美景夜色。诗人通过这种景致的描写,都在于烘托后面所要叙述和表达的心情。由此诗人的情绪马上一转说:在这样皓月当空的夜晚,世上的人却没有心思去欣赏这一夜景,这是因为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人们(诗人)唯一能想到的只是如何去打坐参禅。此处即是诗的关键处,也是诗人此处要在诗中表达自己虔诚侍佛的原因。诗人此处?quot;枯槁"的用意,虽说是在描写世人心事的沉沦和修禅过程中的状态,但却更是在用第三者的身分在诉说自己的心情。其目的,便是在用形若枯槁的生动比喻,来说明当时整个社会在一种动荡的局势下所存在的一种普遍心理。在这种心理因素支配下的世人(当然也包括诗人自己)哪里还会有那些闲情逸致来漫步这花前月下呢,于是诗人便接着说,谁能够来享受这样的美景呢?在这里,诗人在一次地感叹这样的美好夜景,为人们没有心情去欣赏这美景而深感惋惜之情,并在将这一美景比喻?quot;花"的时侯,使读者很容易在诗人这个形容词的引导下被其迷惑,误入到以为诗人在叙述新的事物歧途,从而迷失了理解该诗的方向。因此,正确理解全诗和理解最后"就让这样的长夜任意地存在下去吧"的关键。在这句话的后面,隐藏着则是让沉浸在侍佛境界中的人们,继续沉浸下去吧。

八、《无题》(1)
三五银筝兴不穷(2),芙蓉江上醉秋风(3)。
于今邈抹浑无似(4),落草盘桓西社东(5)。
款识:已亥十二月朔日(6)。
印章:释传綮印、刃庵、灯社。

见载:汪子豆辑《八大山人诗钞》第5页。周士心《八大山人及其艺术》159页。江西美术出版社《八大山人画集》第2页。
----------
(1)该诗为《传綮写生册》第十五页中,全页无画,仅为书诗。
(2)三五:三五相乘为十五,故谓三五,《礼记·礼运》:"播五行于四时,和而后月生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阙。"又指农历十五的夜晚。《文选·十九首》之十八:"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有时亦指十五岁,陶渊明《杂诗》:"年始三五间。"银筝:银,因前有"三五"月夜之说,月光照在古筝上的反光呈银灰色。筝,指古筝。文人雅士多喜好的古弦乐器。兴不穷:兴,兴致,情趣。喜悦。不穷,不尽,没有够,没有到头,没有尽头。
(3)芙蓉江:芙蓉即荷花的别名。芙蓉江,原指瓯江别名。清·劳大与《瓯江
逸志》:"温州芙蓉,高与梧桐等,八月杪即放花,九月特盛,遍地有之……最妙者名醉芙蓉,晨起白色,午后淡红,晚则为深红,其树宛若梧桐,殊堪赏玩。瓯江又名芙蓉江·盖谓此也。"此当为泛指,诗人比喻自己所处的地方。醉:醉,沉迷,留恋,《庄子·应帝王》:"列子见之而心醉。"秋风:南方荷花盛开在盛夏,不当有"秋风"之说。故此处"秋风"结合前"醉"字,当指汉武帝行幸河东,祠后土,中流与群臣饮燕所作的《秋风辞》。
(4)于今:现在,到今天。邈抹:描抹的假借。此明指自己随意所涂画的该册写意画,暗地里在指打扮描抹逃避,有乔装打扮之意。此处诗人用代表遥远的"邈"字一为谐音"描"。二为暗含离前二句所说的"三五"之遥远意。浑无似:全然不像。诗人此处用"浑无似"不在于说自己的书画像与不像,而是在说自己对绘对象已经脱离了具象的束缚。
(5)落草:原指被迫逃往山林抗暴者。诗人此指自己遁入佛门,隐于山林寺庙之举。由此"落草"在诗中的运用,足以窥探诗人遁入佛门的无奈和被迫。有贬损的意思。盘桓:逗留不进的状态。此指诗人不愿进,不肯进(寺庙)的心理变化和活动。西社东:诗人借佛门"西方斋社"之名,喻指自己隐居侍佛参禅的进贤介冈灯社,该社在进贤"邑西五十里",故有此称。

  说明:
  十五月圆,秋风之夜。如银的月光映照在古筝上面,使夜显得更加静谧,愈发让人情意不尽。满塘的荷莲,随着阵阵的夜风,诗人吟咏着古人的《秋风辞》,完全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之中:那皇天,那后土,那种群臣簇拥的显贵,情与景的交融,让诗人哪一样不心醉?又有哪一样不让人心碎呢?诗人一个"醉"字,便将这种情绪完全囊括在内里。在第二句诗人明的象是在说自己如今这册《传綮写生册》的所绘东西浑无似,不象(现实里的东西)。暗地里,则是在指自己乔装打扮,隐姓埋名遁入佛门,全然不似(以前的王孙贵胄)了。诗人在说这句时因自己早已是佛?quot;竖佛称宗师"的人了,故有嘲弄的口吻说自己什么也不似。诗人的这种情绪,不仅充分地体现了,诗人尽管已是佛门宗师,但是遁入佛门的无奈思想流露。从此处可以看出诗人以后还俗的必然。有前句的铺垫,因此这才有了第四句的贬损和奚落。说"落草",比喻为"寇",说"盘桓",让后人知其真正的"无奈"。这便是诗人写此诗的真正目的。
此诗可另作一解,因为诗中后两句有"于今"。故而可视前两句为其对应的"以前",更加上诗后款中有"十二月朔日"十二月的月初当没有圆月之说,因此"三五"作"十五岁"青少年时期解。且诗的前两句是诗人在叙述自己对做王孙时期的美好回忆,而后两句,则是对照之余在诉说自己无奈和被迫的现状。

《题墨花图卷》,又名:《水墨花卉手卷》、《花果卷》。
一、《题芭蕉》
蕉荫有鹿浮现梦(1),山静何人读异书(2)。
印章:白云自娱。
二、《题枇杷》
抛出金弹儿(3),博得泥弹休(4)。
不似丛林+(5),颟顸易两眸(6)。
印章:刃庵。
三、《题灵芝》

洵是灵苗茁有时(7),玉龙摇曳下天池(8)。
当年四皓餐霞未(9),一带云山展画眉(10)。
印章:白云自娱、萧疏澹远、土木形骸。
四、《题松》
月色和云白,松声带露寒。
丙年十二月日为子桔囗老长兄戏画于精舍
印章:释传綮印刃庵。

见载:《艺苑掇英》十七期8至9页。
纰缪:《艺苑掇英》十七期释第一句为"蕉荫有茗浮新梦"。第二首第二句"博得泥弹住"。释"萧疏澹远"印章为"笔疏澹远"。后在《艺苑掇英》第十九期中更正。更正后与上同。
----------
(1)蕉荫有鹿,典出《列子·周穆王》中的"蕉梦鹿"。"郑人有薪于野者,遇骸鹿,御(迎)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而藏诸隍(无水的池凼)中,覆之以蕉,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顺涂而咏其事,傍人有闻者,用其言而取代之。"得鹿人回家对妻子说:薪者做梦得到鹿,但忘了藏鹿的地方,我现在得到它,证明薪者的梦是对的。妻子说:大概是你做梦梦见的吧,现在真的得到鹿,证明你的梦是对的。当晚,薪者梦到藏鹿的地方及得鹿的人,天亮后根据梦中的情况找到得鹿的人家,并打起了官司。掌管法律的士师便说:"若初真得鹿,妄谓之梦;真梦得鹿,妄谓之实。彼真取若鹿,而与若争鹿,室人又谓梦仞(一本作认)人鹿。无人得鹿。今据有此鹿,请二分之。"郑君知道此事后,曰:"嘻!士师将复梦分人鹿乎!"此故事比喻虚幻迷离,得无常,以及糊里糊涂,有如做梦的状况。后世常有借用,如辛弃疾《水调歌头·再用韵呈南涧》词:"笑年来,蕉梦多,画蛇杯。"仇远

《答胡苇杭》诗:"蕉梦回天地枕,尊鲈兴到水云舟"等。
(2)何人:什么人。
(3)金弹:诗人此指所画枇杷。枇杷果实圆形黄色,犹如金弹。弹,弹丸。此亦源佛家语,佛家谓黄色如金,故有金弹一说。其"金弹"一词亦来源于禅门。《五灯会元》普愿禅师一节说座主曰:"某甲与和尚讲经,和尚须与其甲说禅始得。"师曰:"不可将金弹子博银弹子去。"
(4)博来:获得,赢得,得到。泥弹:佛家术语的别称,即涅槃。指灭度,寂灭、不生、无为、安乐、解脱等。休:休止,结束。
(5)丛林+:僧人用的念珠。丛林,众僧聚集念佛修道的场所,后借指庙宇。+,即无患子,其子作佛家念珠,故又称菩提子和无+子,或又称佛珠。
(6)颟顸:糊涂而马虎,不明事理。此指不清晰。易:改换,改变。两眸:眸,人瞳,眼睛,两只眼睛。多用来指聪明的眼珠子。
(7)洵是:洵,诚然,实在。《诗·郑风·有女同车》:"彼美孟姜,洵美且都。"笺:"洵,信也。"洵是,实在是。灵苗:指诗人所绘的灵芝。古以灵芝为瑞草,如《文选·西京赋》:"浸石菌于重涯,濯灵芝以朱柯。"《晋书·乐志》下歌宣帝:"神石吐瑞,灵芝自敷。"茁有时:原指草初貌。《诗·召南·驺虞》:"彼茁者葭"。有时,这个时侯,指在灵芝刚出来的时侯。
(8)玉龙:指瀑布。如金·元好问《黄华峪十绝句》之六:"谁著天瓢洒飞雨,半空翻转玉龙腰。"摇曳:摇荡,摇摇摆,形容玉龙下来的形象。天池:言出《庄子·逍遥游》:"南冥者,天池也。"诗人常用《庄子》中的语言和典故。此指大海。
(9)四皓:指商山四皓,即汉初的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用里。四人隐居商山,须眉皆白,故称四皓。高祖召,不应。后高祖欲废太子,吕后用留侯计,迎四皓,使辅太子。一日四皓侍太子见高祖。高祖曰:"羽翼成矣"。遂缀废太子之议。餐霞:语出《汉书·司马相如传·大人赋》:"呼吸沆瀣兮餐朝霞。"注引应劭:"朝霞者,日始欲出赤黄气也。"后世亦多用颜廷年《五居咏·嵇中散》:"中散不偶世,本是餐霞人。"道家亦指其修炼中的服食日霞称为"餐霞"。未:没有。
(10)一带云山:一带,一条。一片。白居易《别草堂》诗:"三间茅舍向山开,一带山泉绕舍回。"罗隐《后土庙》诗:"一带好云侵鬓缘,两层危岫拂眉青。"
云山,诗人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叙述,指有"一带"白云遮过山腰。画眉:原指黛色描饰眉毛。此指因一带白云飘过山腰,似是画眉一般。诗人以此形容白云的形象。

  说明:
  《题水墨花卉手卷》所题的这些诗,都是依照所绘之物而作。诗人画芭蕉便想到蕉阴有鹿的故事,画枇杷,又想到自己做和尚天天在手中捏着的佛珠。只有在画灵芝时,诗人的思想想得稍远了一些。灵芝不易得,当然也是不易出,但总有时。这是依一种暗喻,暗喻什么呢?暗喻玉龙下凡。为了说明这个道理,诗还不遗余力地用隐居的四皓出仕的典故来影射,来暗喻自己终有一时的"茁有时"。从日前发现诗人的现存诗来看,1666年,即是诗人思想发生巨大变化的一年,从这张手卷的题诗到1670年的《花卉图卷》题诗,虽然诗人一直都是佛门高僧,但是那埋藏在心底深处的入仕思想已然显现,到了1670年,这种思想更是得到了全面的展现和流露。尽管在这张手卷中,所有的题诗里,前面的两句,多少还有些怀疑自己,或说自己的这些想法犹若郑人做梦一般的糊涂,但是在咏灵芝的诗中,祈盼则是明显和强烈的。尽管诗人在后两句中,告诫自己月色的美好和白云的思念,是相互渗透,掺杂在一起,露寒的严酷又不得不让人记忆犹新。但是,诗人的这种欲求入仕的念头,却依然没有减弱。整首诗的前二句对仗工整、娱人娱己,后两句惜词惜句,言简意赅。整个手卷

  中用印十三杖(次)。特别是"白云自娱"一印,连续三段使用,这说明诗人内心深处思想的动荡和娱人娱己之余的思念之情。这种对过去思念的情绪,虽然是诗人欲有入仕思想的最大障碍,但诗人却仍然在对待入仕这一问题上,不能说服自己,这便是矛盾的主体。这除了诗人性格上的好表现因素外,整个社会的逐步安定,以及清初绝大多数文人仕大夫思想观念的转变,是诗人具有这一思想的根本基础。

友情链接:久联商务引擎 | 网络营销软件 | 网站优化软件 |供求信息群发软件 | 济南网站制作 |济南网站建设 | 久联 | 网站建设 | 网站制作济南
首页 | 关于张殷实 | 动态 | 项目介绍 | 作品展示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TAOBAO | 博客
风雅书画苑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七里河路1号  0531-86707066 手机:13969130307 E-Mail:zhangyinshi@zhangyinshi.com
网络制作:久联 (QQ 5033687 电话13678825199) 网络运营:山东久联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鲁ICP备05038724号
在线客服系统